您好,欢迎光临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新闻
如厕训练:中国的乔布斯都溺死在了马桶里?
新闻来源:    点击数:2077    更新时间:2016-4-16    收藏此页



在传统观念里,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告别尿布,对其心理层面上的意义之探讨相对较少。


现在的父母大多可熟练运用网络进行知识更新,谷歌一下“如厕训练”最有可能跳出来的关键词就是“肛欲期”——这是精神动力学鼻祖佛洛伊德所最早提出的有关“如厕训练”的理论。


他认为,孩子在2-4岁的时候,以体验和满足排泄感受为核心。


在这一发展阶段,孩子需要“恰到好处”地被允许自由体验和学习排泄的感觉,同时家长有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建立孩子的如厕习惯。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父母来说,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告别尿布。


然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如厕训练的含义,却远远不止如此。


如厕训练与婴幼儿的人格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按照他的理论,经历过过早或过于严格的排便训练的孩子,长大后则容易形成刻板、固执、吝啬、控制欲过强人格


反之,太晚如厕训练,或者让孩子完全依赖尿布,长大后则容易形成邋遢、放纵、过于不羁的人格。


(父母对孩子排便过早过强的控制,也有可能形成这种人格,深层心理含义是孩子通过反向形成来对抗父母的控制)。


在很多心理咨询师接待的个案中,强迫型人格或控制欲过强的人,往往早年经受过过早、严苛的如厕训练。如从出生起就把屎把尿、因尿床等遭受了严厉的惩罚、羞辱。


外国同道曾打趣说:“中国的乔布斯都溺死在了马桶里”


肛欲期人格,几乎是我们这代人的人格底色,我们一代代都过早接受了过于严格的如厕训练,因此一些涉及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人格,在儿时就被“淹进马桶里抽掉了”。


这个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宿命的轮回,从你的孩子开始,我们还有机会让它停下来。




其实,对每一个婴儿来说,从ta换******片尿布起,如厕训练就已经开始了:


尿布更换时,父母充满爱意的眼神、轻柔的动作、温馨的话语,这些都是让孩子把“排泄”与“快乐”联系到一起的举动,这种联想对于两三年后如厕训练的正式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对于我们已经长大的人,也许我们早已忘了,一次成功的排泄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多大的快乐。


即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有应该让孩子充分享受排泄


当然,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相信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个多元和多维的过程,肛欲期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一个重要但并非决定性作用的阶段。


即便你和你的孩子曾经历过早、严苛的如厕训练,也不必太耿耿于怀,重要的是如何不断在人生的旅途中继续成长和完善人格。


但如果你正在或即将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希望上诉内容可以让你再次审慎考虑让孩子脱去尿布的时机和方式。




经常有年轻爸妈说,我们是很愿意晚一点开始如厕训练啊,但家里长辈不愿意怎么办呢?


这里推荐大家参考知名儿科医生崔玉涛关于把屎把尿的观点,首先从生理角度让长辈了解把屎把尿的弊端(谷歌关键字“崔玉涛+把屎把尿”)。


如果长辈观念比较开放愿意接受一些精神动力学的观点,不妨分享此文。


如果长辈提“别人家的孩子”,下列数据也许能支持你们晚一些开始如厕训练:


  • 2岁半的孩子群体中,22%的孩子能够不穿尿布;

  • 3岁的孩子群体中,60%的孩子能够不穿尿布;

  • 3岁半的孩子群体中,88%的孩子能够不穿尿布;

  • 5岁的孩子群体中,20%的孩子会尿床。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   下一篇:唠叨是把小刀,刀再钝,也架不住天天补刀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服务电话:0518-85603105,15312133705 邮  箱: 529357153@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北路(******人民医院向北20米路西)东新绿苑A5-405、406室
版权所有©连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询机构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管理
同盟站点: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连云港心理咨询 连云港心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293号